首页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国学人物
国学书院
国学专题
视频讲堂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国学 > 高等教育 > 正文

几首思乡诗的继承和创新——古典诗文比较

思乡,是中国古代诗人反复咏歌的一个主题,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精美华章.稍有一点一中文学常识的人,谁不知道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及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但就像一些伟大的创造发明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取得的一样,这些精美的思乡诗之间也有着延续和拓展、继承和创新.这种关系,在上面三首思乡名篇中表现得更为典型.

其一是晋人陆机的《门有车马客行》:

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念君久不归,濡迹涉江湘.

投袂赴门涂,揽衣不及裳.拊膺携客泣,掩泪叙温凉.

借问邦族间,恻怆论存亡.亲友多零落,旧齿皆凋丧.

市朝互迁易,城阙或丘荒.坟垄日月多,松柏郁茫茫.

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俛仰独悲伤.

第二首是初唐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

第三首是盛唐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三首诗,都是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三者的关系,在处理手法上就像电影中的摇景一样,随着摄影机的推近,取景框的范围越来越小,框内的景物越来越集中,最后放大成一个特写镜头--故乡绮窗前的寒梅.下面我们集中比较一下:这三首诗在情感表达手法上,后者对前者是怎样学习和借鉴的?在继承之中又如何创新:通过浓缩,使情节更集中、感情更深厚、风格更含蓄的.

陆机的《门有车马客行》写于羁留洛阳之时.陆机的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东吴的名将,吴亡后,陆机闭门读书,十年不出户.晋武帝太康年末年,他与弟弟陆云同被招到京师,从此被卷入司马氏内部斗争漩涡,直到被害,一直未能再返回故乡,这首诗就是抒发他对远在江南的故乡的深切思念,我们从诗中市朝易迁、城阙丘荒等感慨中是不难看出还挟有当年亡国的余痛.

全诗二十句,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八句写诗人急于会见家乡来客的慌乱动作和急迫心情,以此来表现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里出现两个场面:一是故乡亲人对诗人的牵挂,为了知道诗人的近况,特意派人来驾着车马、跋涉江湘,千里迢迢来到洛阳;另一是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情,诗人通过投袂而起、来不及穿戴、对客抚膺流泪这三个典型动作,来表现他当时的心情.其中的投袂而起和来不及穿戴是强调他急于见故乡来客的迫切和慌乱.魏晋时代讲究礼仪和风度,往往一举手、一投足失度就会招来终身非议,特别像陆机这样位尊又有声望的名士就更要讲究这些繁文缛节.但此时诗人竟顾不得举止风度,居然投袂而起;也无心讲究礼仪,换衣而不及裳就匆匆出来会客,这只能说明诗人把亲情高高地放在个人声誉和社会舆论之上.对客抚膺流泪更是一种思乡真情的流露.既然说是车马客,看来只是个送信的使者,但诗人竟然把他当成亲人,抚膺长叹、涕泪交流,这大概是爱屋及乌吧!正是因为诗人对故乡、对亲人贮满深情,方会出现如此慌乱的动作,方会使者如此急切地询问、尽情地倾吐自己的思乡.以上是从诗人与亲人两个侧面反映亲情,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此为第一层.第二层是向车马客询问故乡及亲人的近况,其方法是把诗人的探询与车马客的回答揉合到一起来写.诗人的询问沿着这样的思路:邦族情况、亲友下落、故乡风貌,由宗族到亲友,从故人到故地,询问一个接着一个,越问范围越广.这既是诗人对故乡和亲人深情思念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游子对故乡、对亲人的共同心声.因为一个久居外地的游子询问故乡的情况,往往是从自己最挂念的事问起,然后逐渐推开,事事都想问及,故乡的一草一木对远在外乡的游子来说,都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之感和思念之情.因此,诗人的这些询问已超出个人情感的范畴,从而带有普遍意义.但诗人得到的回答却是邦族亲友零落凋丧,故乡也发生了巨变:当年"朝野欢娱、池台钟鼓",庚信哀的江南现在是"市朝迁易,城阙丘荒",填垄一天天增多,陵上的松柏也成了葱一片.尽管诗人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作过多的表白和品评,但通过描绘出的这一幅幅江南凋零图,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心在为故乡和亲人抽搐和破碎;尽管诗人也没有点破市朝迁易、城阙丘荒的原因,我们还是可以从中体察出东吴倾覆、国破家亡的难言之痛.诗的最后四句是第三层,是抒发听到家乡音信后的感慨.诗人认为天道崇替、人生易老,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任何人也逃脱不了.这是在自我安慰,也是在故作解脱,联击江南亲人的亡故和自己羁留北方的难言之隐,这种故作解脱之语就更令人心酸.据史载:陆机兄弟羁留北方时,家乡音信断绝,陆氏兄弟为了打探家乡和亲人的境况,想了很多办法,最后靠的爱犬黄耳往来于南北才了此心愿.所以,诗中反映的情况和表达的情感,是真实和真挚的.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诗人表达思乡之情的手法主要有三:一是选择家乡来客这个典型的情节,通过他接待客人时的慌乱急迫和亲切的动作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二是通过对来客的一连串询问来表现诗人对故乡一切的关注,又通过来客的回答来展示故国的残破和诗人由此而生的酸痛;三是用故作解脱之语激起人们对诗人处境和诗人故乡遭遇的同情.

初唐诗人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在命题立意和结构方式上都有意识学习和借鉴了陆机的《门有车马客行》.它的主题也是思乡,也是以故乡来客为切入点,也是通过一连串迫不及待的询问,以及询问后的感慨来表现自己的思乡之情,甚至在结构上也一样,也是分为三层:首先是欣逢故乡来客,自己殷勤接待,接着是一连串的询问,是后抒发对此的感慨.但要指出的是,《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对《门有车马客行》既有学习的借鉴,更有发展的创新,表现在主题更加专一,情节更加集中,即在诗意的浓缩上下了一番功夫,从下面的分析中即可看出这点.

王绩诗的第一层虽然也是欣逢故乡来客时,自己激动的举止和思乡的心情,但场面更为集中,线条也更粗放,它省去了亲人对已的挂念和来客的千里跋涉,专叙自己见到来客时的激动举止和感极而悲的情怀:开头自叙离家日久老大不归,这似不及陆诗细腻生动,反映出王绩诗风平淡疏野的一面,但在表现对象上却更专一,情节相对来说也更集中.

如果说诗的第一层,王诗和陆诗还互有轩轾,到了第二层王诗就明显超越了陆诗.首先,王诗的内容更集中.陆诗的第二层,主客问答杂揉在一起,既有主人的急切询问,也有来客的一一作答;内容上既要表现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又要表现故乡的破败,亲友的凋丧.王绩的诗则集中表现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关心:从自己子侄的近况到故园的池台的兴废,从园柳的疏密到院梅的开落,内容集中于对故园的关切,其思念之情表达得当然也就更为充分.其次,王诗的主题也更专一.陆诗既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又暗抒东吴破灭、兄弟被迫北去的家园之恨.从后一题旨出发,他大力描绘今日江南的凋残破败:大族零落、城阙丘荒,市朝迁易、柏冢累累,充满了朝堂鼎易、人世变迁的追怀和伤感.因此,场面拉得较大,人事纠合也较多.王绩的诗则专抒怀乡之情,而且把探询的光束集聚于故园这个焦点上,作者所关心的是故园的池台茅斋、新竹疏柳、小渠寒梅、院果林花.据《旧唐书·王绩传》:王绩为人淡泊清简,"言不怨时,行不忤物",人称"乐天君子",他与隐士仲长子光友善,同"结庐河渚,以琴酒自乐".从这样的品格和人生追求出发,他最思念的当然是故乡的园林,尤其是园内的池台茅斋、竹柳寒梅了.通过这一聚光的焦点,不但集中抒发了诗人的怀乡之情,而且也显示出诗人的品格和追求.比起陆诗来,主题更专一,也多了一些品味.再次,王诗的手法也更巧妙.王诗的第二层,不但专问故园,而且还是一连串连珠炮式的询问.这种急促的使人来不及回答的发问,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急于了解故园一切的急迫心情.这一连串发问在思路上也越问越细、追根求源,由故乡的亲友想到他们生活的故园,由故园再想到园内的池台、茅舍、林木,再由林木想到其栽种、灌溉、花果的开放和成熟,让人感到诗人对故园的一草一木都有亲切感,都是异常关心的,这样,诗人对故园的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以上为第二层,是全诗的主要部分,也是王诗对陆诗发展和创新的主要所在.接下去的第三层是抒发问后的感慨.与陆诗不同的是,他不再故作旷放、自我排解,而是坦率地流露真情,甚至要立即驱车还乡,了却心愿.这种直接表露情感的方法,有它粗疏的一面,但在结构上却更单纯也更紧凑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对陆机的《门有车马客行》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它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情节更集中,主题更专一,结构上也更紧凑.

但王绩的这首思乡诗并非至醇至美:它的情感表达比起陆诗虽更为坦率,却也显露出粗放的一面;结构上虽更单纯、更紧凑了,但显出含蕴不够丰厚.也就是说,它还只是块含有杂质的粗钢,只有到了盛唐诗人王维的诗砧上,才锻成绕指柔的百炼纯钢.王维的这首《杂诗》只有四句、二十个字.从数量上看,只有前两篇诗作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但其含蕴却显得份外丰厚;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也不像前两首诗那样面面俱到,但更显得纯美和余味无穷;在结构上似更简单甚至平淡,但推敲起来却倍觉精巧.王维此诗如此境界的取得,当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采用了浓缩的手法:诗人在浓缩中精炼主题,在浓缩中开拓诗境,在浓缩中增浓诗意.

首先,对接待故乡来客的场面进行浓缩.描述:或转述亲人对已的惦记,或直抒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或细写急于接见家乡来客的慌乱动作,或描绘感极而悲的面部表情.但在王维诗中却浓缩为两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种不加修饰的近乎口语的询问,似乎过于平淡、过于质直,实际上却别有匠心,显得诗味浓郁、意境深远.因为这是首小诗,仅有四句、二十个字,诗人却在诗的一开头,就让"故乡"二字反复出现,这样一来"故乡"二字顿时充斥全篇,我们仿佛能感觉到:由于诗人整日把故乡悬在心头,因而一见故乡来客,"故乡"二字便不断地脱口而出.尤其是下句"应知故乡事"更是大巧之拙,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废话:上句已说"君自故乡来",当然会"知故乡事".但惟有这样写,方有一种类似儿童的天真和亲切,也更能表现出诗人急于打探故乡消息的急迫心情,也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态、口吻表现的更加生动传神.我们读起来,似乎能感到这两句是脱口而出,是诗人内心深长的乡恋积  而成、喷薄而出.比起陆机和王绩的那两首思乡诗,场面大大地浓缩了,但诗意也更加浓郁了.

其次,是对所探询的故乡之事进行浓缩.陆机诗中对所探询之事范围很广,从亲朋故旧到市场城阙,诗人都一一打听,急于知道.王绩诗中所探询之事到比较集中,仅限于故园,但却更为细致,对一池一台、一草一木都要细细追问,寻要究底.这种无所不问或一连串细问的题材处理方式,对表现诗人思乡的情切和爱乡的情深无疑是有益的,但相比之下,王维的诗在题材的处理上却更经济,也更含蕴:它不像陆诗那样边问边答,也不像王绩那样一味细询,而只问了一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这样处理有两个好处:一是使思乡之情表现得更为集中,也更典型.一个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故乡的亲人和景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人和物又往往组成一些生活片段,让游子在回忆之中引发亲切之感,激起思念之情.这种片段,可能是重大事件,它给游子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也可能是琐屑的生活小事,它反复地在游子的眼前闪现,让人回味起来更有一种亲切感,王维选择的正是后一种片段:这株寒梅开放在故乡的绮窗前,伴着诗人度过了青少年时代,那寒梅的芬芳与书斋的墨香在绮窗前飘合在一起,送走了诗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记下了诗人家居时的苦恼、甜蜜和希望,因此,这株寒梅成了诗人故乡生活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另外,这是株梅树,而且是寒梅,寒梅那种傲霜斗雪的不屈精神和冰清玉洁的高洁操守,对青少年时代的诗人无疑是个激励;对诗人不苟合取容、清心寡欲性格的形成无疑是个促进,所以,当诗人踏上仕途、尝尽人生酸苦后,在回想起故乡绮窗前的那株寒梅,就会心神交会、倍觉亲切.因此,用这两句诗来代表乡思,显得既集中又典型.二是使乡思表现得更简洁也更含蕴."诗如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一览无余,会败坏诗的韵味;直抒其情、敞开心扇,弄不好就会影响诗的深度.那种长长清单式的询问,不一定比一两个精心设计的镜头更能反映乡情;同样地,那种边问边答的抒情方式也不一定比有问无答、情不外露更耐人寻味.王维的《杂诗》选择的正是后一种表现方法.他只问了一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便戛然而止,既不写客人的回答,更谈不上对著花还是未对著花感慨的抒发.当然,读者也不会那么傻,真的去追问寒梅开没开花?我们只会对诗人发问的深意悠然心会,只会从中体察到诗人那浓郁的乡情和淡泊的操守,并会从中引发出无尽的遐想--诗的韵味,诗的深厚的含蕴,都从这两个有问无答的结尾中绵绵地牵扯了出来.这也是王维的《杂诗》对前两首诗的发展和创新吧!

分享到:
  2014-02-28  7349 0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