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鼓楼是中国古代城市钟鼓楼的建筑典范,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朝,曾为古都北京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是古都北京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古都北京的“表”,在“暮鼓晨钟”声中向古都报送了652年(1272-1924)的标准“北京时间”。
鼓楼初名“齐政楼”,通高46.7米,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鼓楼二层原有的二十五面更鼓,现仅存一面主鼓,并已残破不堪。
钟楼位于鼓楼北100米处,钟楼通高47.9米,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分上下两层。钟楼二层悬挂着一口明朝特大报时铜钟,重约63吨,是我国形体最大,重量最重的报时铜钟,被称为“古钟之王”。
钟、鼓报时敲击方法相同,即“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通敲两遍即一百零八声。古人用一百零八代表一年,即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三个数相加刚好一百零八。
1925年,北京鼓楼成立“京兆通俗教育馆”,成为北京历史上第一个民众教育馆,开创了民众教育之先河。为深入挖掘钟鼓楼文化内涵,北京钟鼓楼文保所先后复制了25面报时更鼓、“铜刻漏”、时辰香等古代计时器具,每日向游客展演古代报时方法。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