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国学人物
国学书院
国学专题
视频讲堂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国学 > 高等教育 > 正文

教师对比名篇:“醉翁亭”文笔稍胜“岳阳楼”

岳阳楼醉翁亭

同样是千古名篇   同样具备鲜明的画面感 但现场感有差别

“醉翁亭”好似新闻作品 代入感更强

中小学课本里的文言文是经过上百年考验的经典名篇,然而,这并不等于这些文言经典不可以商榷。笔者在广州从事中学(初中)语文教学十多年,发现文言文课文也是可以进行高低比较的,通过比较,吸取古人的长处,发现古人文章美中不足之处,从而使阅读思索得到拓展,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众所周知的《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宋人名篇,文言文经典中的经典,然而,笔者在长年教学的基础上,却发现这两篇文章也是可以拿来进行高低比较的。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文的共同点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画面感。然而,画面感未必全等于现场感。和《岳阳楼记》相比,《醉翁亭记》更像是一篇具有现场感的新闻作品。

《岳阳楼记》具体描绘了洞庭湖上阴晴景物的变化,一者“满目萧然”,让人“感极而悲者矣”;一者“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让人“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然而,仔细追究一下,发现文中景物,放在洞庭湖亦可,放在鄱阳湖亦可,放在太湖、洪泽湖等地方亦可。是一幅大而全的高度概括性的画面。

“醉翁亭”多特写镜头

《醉翁亭记》则不然,它一步一景,一景一情,作者欧阳修似乎肩上扛了摄像机,带着我们沿着一条线路移动。这条线路如下:

首先是整体观照:“环滁”,环绕着滁州的周边环境,接下来是“西南”,镜头对准西南方向,又一步精确化:琅琊。在琅琊的基础上还细化,螺旋式向上行:“山行六七里”——酿泉——峰回路转——醉翁亭。我们也成了目击者,视角由整体而局部,由下而上,由外而内。

《醉翁亭记》的镜头几乎是从一个特写到另一个特写。从“环滁皆山也”到西南诸峰的特写,从酿泉的特写到醉翁亭的特写,从山间朝暮的特写到山间四季的特写,尤其有群体游乐活动的特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此一番描写可谓之“滁州市民登山图”,情状生动,群体的欢乐中有个体的表现,且有前有后,有歌咏,有休憩,有老有少,刻画得如发丝般细,很像新闻作品中的关于群体活动场面的报道。

这样的群众或者市民登山运动,情景感如此强烈,作者不亲临现场是刻画不出来的。而《岳阳楼记》中的“渔歌互答”,“把酒临风”,则无处江湖不可“渔歌互答”,无处楼台不可“把酒临风”,互答之态,把酒之状,稍显单薄,其概括性多于独特性。

接下来关于群体游乐活动很富有变化,有整体感:“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有整体中的错落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有声色感:“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有串联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这些特写综合起来就是一种目击者才具备的现场感。欧阳修这些亲历的镜头让每个读者都有代入感:欧阳修登山,我们也登山;欧阳修与滁州市民同乐,我们也同乐;欧阳修醉酒,我们也醉酒。

代入感不同

《岳阳楼记》也有代入感,尤其是在阴晴景色变化中的人物感情变化,“阴风怒号”“虎啸猿啼”中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中的“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读者观此景,能生此情,然而,范仲淹笔锋一转,拔高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地步,读者不免有些跟不上,读者的境界与范仲淹的境界有巨大的差距。

没有相当的宦海沉浮的经验,是很难和范仲淹一起“登”岳阳楼的。

《醉翁亭记》转承相对比较自然

《岳阳楼记》的结构应该是十分严密的,开篇少许交代写作缘由之后,马上进入人物对于湖光山色的观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而对于洞庭景色的观感,外分为“阴晴”,内分为“喜悲”。在此基础上收拢主线,归结到自己的抱负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结构紧凑,一气呵成。在从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路途上,犹如平地拔起千仞高峰,急转直上,让人目不暇接,也有点喘不过气来。

“岳阳楼”结构险峻

《醉翁亭记》的布局不似《岳阳楼记》那般大开大收,纵横捭阖,却步步纵深。《醉翁亭记》采取的是现场采访,用一个“也”字作为联系全文的关键枢纽,作者和读者,以及景色,文中的人物,都是一步步跟进,从群峰到琅琊,从琅琊到酿泉,到醉翁亭,到做亭人,到命名人,到滁州市民……最后到作者:醉翁欧阳修,如同剥笋一般一层层揭开,又好似庖丁解牛,顺着自然的结构行进,顺畅而不生硬,等到主人公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时,作者想要说的,想要表达的,我们都已经心照不宣了。

我个人认为,两种结构比较,《醉翁亭记》更加自然,《岳阳楼记》更为险峻。之所以如此,我认为主要是在不在现场的区别。

地方官滕子京请范仲淹写文,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而范仲淹作为天下宰相,不可能就楼而写楼,就湖而写湖,肯定要表达他的从政心得和政治心态,这种写作动机决定了他是用洞庭的湖光山色去说他的话,指挥自然景物去听他的话,驱策山色,有豪杰景象。

而欧阳修虽然也是为醉翁亭写记,但毕竟他在现场,在滁州为官,琅琊的山水在他心胸中泡得烂熟,可谓琅琊是山水版的欧阳修,欧阳修是人格版的琅琊,相看两不厌,写起来也就水乳交融,更为贴切。

在不在现场,差别很大。

教学启发:作文要重现场感

范仲淹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和圣贤,在没有亲临洞庭湖的情况下(也有考据说,“岳阳楼记”并非范仲淹所作,此种学术类的探讨非本文所能涉及,故略而不论),他凭借自己高超的文字能力,高尚的精神境界,将不熟悉的景和胸中抱负完整地融为一体,但如果没有他那样的专业修养,而去模仿他这种写作套路,那是十分可笑的。

因此,我主张中学生应该学欧阳修,凭自己真实的观察,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凭自己独特的视角,写自己独特的感觉。这样的培训,对以后作文,乃至做人,乃至走入社会后做公司方案,做工作报告,都是有帮助的。

做任何文字,做任何方案,我们都要有现场感、代入感,然后才能用文字感动人,用产品吸引人。

分享到:
来源:广州日报  2014-04-28  4563 0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