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5周年馆藏文物展掠影
一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门,走过约50米,便能见到专题展览厅,一走进去,有一个仿防空洞的通道,泥黄色的土墙,赤红色的地板,穿过狭窄而昏黄的通道,仿佛叫参观者做好准备,亲身从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中走一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5周年,从6月17日至7月14日,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不能忘却的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5周年馆藏文物展》,向公众免费开放。
约400件展品首次展出
笔者看到,本次专题展览分领袖著作、抗战日记等13个单元,以丰富的历史实物,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全民族抗战的主题,数量很多,共展出馆藏文物7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6件(套),大约400件文物是首次展出。
展览的一大亮点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以历史线索分类的方法,以物分类,从多个侧面展示了抗战历史,如领袖著作、抗战期刊、教科书、绘画、票据、抗战日记、抗战书信、徽章等。比如与观众见面的文物中有,1941年在美国纽约向全球发行,由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用汉语及英语演唱的《起来(义勇军进行曲)》唱片。
另一大亮点是展出了多年馆藏的二战时期使用过的物品,参观者能够同时一览二战时使用的各式手枪、钢盔、望远镜等,以文物见证历史。我们看到,展览展出的手枪达36支,其中有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送给政治部主任朱良才的勃朗宁袖珍手枪、八路军第716团团长宋时轮1937年10月在忻口战役中缴获日军的德制驳壳枪和西班牙制阿斯特拉袖珍手枪、段苏权捐赠的北平军区缴获日军的毛瑟手枪、国民政府军政部定制的左轮手枪等。
八路后人亲到展览现场捐赠
“没有历史的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没有这些先烈,会有今天的中国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物保管部主任要秋霞说。
她告诉我们,抗战馆成立25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获得了不少文物的捐赠,这些抗战文物,弥足珍贵,展现了中华民族赴汤蹈火、英勇不屈的抗战历程,诠释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使纪念馆得以把抗战历史通过展览的形式反映给社会大众,从生活化的角度把抗战历史带进人们心中。
“这些抗战文物,质朴无华,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警示人们毋忘国耻、珍爱和平。”要秋霞说。
我们了解到,不少展品来自物主后人或收藏家的捐赠,例如八路军老战士李振华女儿李自英在展览开幕式当天,亲自到场向抗战馆捐赠了抗战七周年纪念章和美军军毯等珍贵文物。她表示,希望前辈们的抗战精神能激励后人并不断延续,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些文物进一步了解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
而抗战馆在收到每件文物后,也会认真考证文物的真伪。要秋霞表示,不论是一张信纸、一个银币,抗战馆都会组织专家队伍认真考证和研究,以这次展览为例,抗战馆花了一年时间筹备,力求为观众尽可能真实地还原那段峥嵘岁月。
抗战精神激励更多人
在专题展览厅内,不同年龄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当中不少是一家人前来参观,他们或驻足展柜前仔细观看展品,或拿着笔记本记录说明文字,或举起相机拍摄照片,或相互交流对藏品的认识……展柜中的一件件展品长时间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我们碰到了来自北京市的王先生一家,父亲带着两个分别为8岁和14岁的儿子来参观。“我从报纸上得知这个展览开展,于是趁暑假带他们来看看,增进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了解,也给我自己一个教育下一代的好机会。”王父说。读中学的哥哥表示,教科书只是通过照片和文字来说历史,让我们简单地知道历史大概发展的脉络,这个专题展览却不一样,展出了历史实物,那些家书、日记、报纸等丰富了教科书以外的历史知识,也让他了解到抗战时期的艰辛,不会忘记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王父拍拍儿子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但抗日战争的历史永远不能被遗忘,要让我们的后代都知道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历史。
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二年级的李同学看完文物展后表示,感觉非常震撼,因为看到这么多的实物展品,为客观地认识历史提供了依据,这样的感觉跟过去看过的图片展览及教科书知识的感觉都不一样。“学生上历史课时都应该尽可能来看看这个展览,以拉近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更易理解抗战时期的真实情况。”李同学说。
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社会学三年级的谢同学也参观了这个专题展览,他表示,以前在台湾所学的抗战历史觉得距离自己很遥远,但看过这个展览后,得以从一种新的角度去看待这段历史。他同时觉得,展览按文物种类分类放置安排得很不错,这让他更容易从客观的文物中看到抗战历史,这些文物保存的不单是历史事实,而且更昭示了令后世永记的抗战精神。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