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国学人物
国学书院
国学专题
视频讲堂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国学 > 学前教育 > 正文

传统国学之《说文解字》篇:第五章

我们经常说“家有一老,胜似一宝。”这个宝就是宝贵的经验,以前的老人们经常说“我走的桥都比你走的路多,吃的盐都比你吃的饭多。”我们小时候听这个话,心里很烦,但是这几年学传统文化多了,发现这个话说得非常之对,因为这种经验是我们没有办法用短暂时间可以考量清楚的,等我们发现错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过了,所以无论是老人传下来的东西,还是祖先们传下来的学识,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经常讲社会很浮躁,其实源于我们的内心对很多事情知之甚少,不只是一种技术,还有一种传承的态度。

两天我们在聊天的时候,讲到有一个什么样的礼仪、仪轨出来,刚开始老先生反复强调这个事情时,我还很小,觉得只要听话、尊重你就行了,不一定非要做这些繁杂的事情,后来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包括实践了很多东西之后,发现人如果少了这一环,缺的绝对不是一种生理上的东西,而是心理上的感知态度。因为你没有那种态度了,就没有人愿意教你了,就像我在讲《弟子规》课时,反复强调的一件事情,如果你当老师的时候,愿意不愿意教一个飞扬跋扈的人?任何人都不愿意,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东西。对历史的传承,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尤其是对现在中国文化来说,是中国文字,我说的是在做人做好的基础上,有余力,则学文。

如果我们把日常生活生活都料理好了,再来学习文字、文学、技术,这是我们更应该做的,而现在很多人往往没有这种能力和余力的时候,就进行了大量的学习、深造,这是最致命的打击,也是高学识的人对生活没有用处的一个根本原因。很多高学历的人对生活渺茫、一无所知,可能在技术上是一流的,但是在生活中是白痴,这是大家在学习传统文化当中,从心理上最应该正确面对的一件事情,就是学做人、学做好人。

在历史上每一个干了大事的人,不管是大好事,还是大坏事,取决的绝对不是技术,而是人品。所以每次在讲技术之前,我都要把这个话题再提一次,有些人可能都听烦了,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的话,你们也就没有能力来学这些知识。比如说佛经上讲的很多话,有些人觉得说的都是颠三倒四的车轱辘话,前面说过,后面又出现了,哪句话出现得最多?就是“谛听!”谛听就是告诉你:认真听好,用你的心来听,宁静一下你的身心,来听我宣说。为什么他不直接说呢?

其实就跟现在我们国家开大会,每次站起来都要唱国歌一样,每次都唱,你不觉得烦人吗?实际上它是让心有个归属感,你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从古至今都是这样教育人的,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绝对不是一个单独的形式,而是对心的召唤。中国的汉字是现在还在使用的唯一具有神性的字了,虽然被简化了,但是神性依然在,其他民族的字就不行了,所以作为中国人应该感觉到一种神圣感,因为你每天都在跟最神圣的东西打交道。

今天下午我在考虑是不是要把五行教给你们,现在还没有定,即使把五行教给你们,也不会讲得太清楚,因为那个东西知道多了之后,就会杀人,现在大家的心态太不稳定,所以说我只能到底告诉你是什么样,但是不会告诉你怎样用,如果你真想知道使的话,我必须得到人品的保证,就好像很多老先生在收徒弟的时候要先看人品,而不是先看资质。

上次我们把“上”字讲过了,现在看“下”字,其实这个字是指示字,按着正常的读音来讲不读“Xia”,在古音里面它读“di”,到许慎正音的时候改变成了“xia”,胡雅切,取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字的韵母,拼出来了一个字。现在人叫拼,古人叫切,让它产生出来一个新的东西,我觉得“切”比“拼”更贴切,因为切代表换,代表一个新的物质出现了。我们经常讲“切萝卜、切肉”,切完之后是以另外一个新的形式出现了,所以在这里,“切”代表的是一个新的音产生了。

这个“下”其实读“ha”,家里如果有特别边远的农村亲戚的,都知道是这样讲的,它并没有那么复杂的音,因为声音特别繁杂之后,就失去了最原始、最古朴的美。我们听很多地方戏曲的时候,会觉得哪种戏曲最好听? 就是评剧、黄梅戏,包括越剧、沪剧,仔细听的话,你会发现它的声音并不复杂。很多流行歌曲为什么值得传唱?因为它的调式、韵律、发音全部都简单易学,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拐弯,但是有一些美声的唱法,大家为什么唱不成?不是气上不去,而是调式非常复杂,很难让人学会,所以在原始时期,产生的东西是最古朴、浑厚和最简单的,其实中国人一直在追求这种境界。

“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这副对联是郑板桥写的,他画竹子就是从繁到简,这也是到了很高境界的人才能做到的。我们大家都会把一个问题弄得很复杂,但是问题越复杂,我们错的就会也就越多。刚才我们聊天的时候还在讲,现在大家已经把算卦的重心偏了,以前重点是在断对上,只要说这句话准,“你这个事成了!”“就是!”你就非常开心了,但是现在为什么不开心?因为总想多说两句,再深入挖掘一下,其实你已经进入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了,因为前面都说对了,最后一句话没收好,那前面算的全部都被划问号了。

知道为什么现代的人怀疑、排斥古代文化吗?并不是因为古代的文化体系出了问题,而是有一句话说到他的伤痛处了,所谓古人讲的“当着锉人别说短话”,就是你说的很多东西都是对的,但是有一句话正好在他的痛处上撒了把盐,他就不舒服了,然后他在否认这句法的同时,把整个系统也给否认了。所以一旦你把事情复杂化,就进入了一个险恶境地,我们现在面临的所有事情,都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包括说话的读音。

现在大家经常很自豪地讲推广普通话、推广简体字,觉得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创举,但是真正说好普通话的能有几个呢?大家都觉得自己说的普通话很厉害,别人能听懂,但是你到边远的农村试试,没有人听得懂,如果你不能简单跟他沟通的话,连厕所都去不了,这是非常可悲的,也是现在大家都自以为是的根本原因。

大家一定要仔细考虑考虑这些最原始的问题,就算你今年是四十岁,明年四十一岁,但是你敢保证自己所想的都是正确的吗?不一定!所以大家要考虑一下,尤其像上、下这么简单的问题,可能都不了解。我现在讲的不是学术,绝对是生活,只是你们把它看得很学术,其实这就是生活真理的所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觉得对的,今天看起来并不一定觉得对,就是我们把它复杂化了。时间一长,复杂的东西就会掉。

大家都见过古董,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事情,做得越复杂的东西,越不好保存。比如说那些保存得好的塑像,形状基本都非常地浑实,凸凹感并不强,比如说“马踏匈奴”的雕像,就是马肚子下面一个匈奴,他并没有把马腿雕得很清楚,但是你一看就知道是马踩着一个人,它历经了千百年的岁月,依然是那样,但是很多精工细雕的佛像,在岁月流失当中,有很多细碎的东西全部被岁月磨平了,其实留下来的东西就是本质,本质最重要,这也是做人的一种态度。

即使你学很多种方法、本领、技术,并没有太大作用,因为会的东西多了,并不能证明你是个好人,在我来看,就是这样区别的,你是不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至于你会什么跟我没关系。所以看到这些字、听到这个读音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古人们是怎么在做事的、怎么思考事情的,只是我们现在历经很多岁月之后,又把它加得很复杂,实质上我们干了一件多此一举的事情。

学员:为什么把“下”字多加一点?

庞先生:怕很多字写草的时候不清晰,因为在篆书里面,“上、下”的区别就是两横的长短不一样,后来“二”字出现了,最早的时候“二”的两横是相等的,但是如果写快的时候,“二”和“上”就不太容易区分了。刚开始知道写齐了是“二”,下面一长是“上”,上面一长就是“下”了,但是这三个字容易写串,后来古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做一些标点性的东西。比如说古人在写一行字的时候,如果要加重告诉你这一行是什么意思,就会在字边上点点,后来发现还不行,容易把字点进去。

你去看现在孙过庭的书谱,传世的草书名篇,第二行和第三行全部点的是点,因为那是写错的字,现在我们写错了会删除,但是古代如果写错的话,要么像原版影印的《兰亭序》一样,上面会把写错的字涂抹掉,有的还会更麻烦一点。我们经常讲“信口雌黄”,其实雌黄和雄黄是同一种东西,它有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涂抹在纸上,把原有的墨迹给改掉,但是那个地方就变成黄色了,然后在雌黄上可以重新写字,就像现在的涂改液,只是真正的雌黄非常贵,大部分人没有那么多金钱,所以就在字边上点点或者划掉,这种方法一旦多了,如果没有加解释的话,大家会把它看成另外一个字,这就是在转抄当中出现的“经抄三遍,乌焉为马”的状况,一不留神就把字抄错了。

我见过最大的错误是在中学的时候,当时刚有方便面,乌鲁木齐有一个方便面场,日本定了几亿个方便面袋,然后出现了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所有审稿人都没有审出来,就是“乌”字多了一点,然后这些东西直接就报废了,所以字多一点、少一点,差异性就非常大。在指示的时候,后人会在原有的字上加一些符号,然后就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很多字,比如说“上、下”就是一个特别的例子,其实“下”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底部的、底层的。其实“氐”属于一个字根,加个广字头,“底”还念“di”,加个石字边呢?

学员:应该是个大石头之类的。

庞先生:“砥”也是一样,其实望文生义是中国字的特性,也是教中国字的方法,就是看到这个字根,就应该知道大概的意思,最起码我写个石字边,你不会把它跟水连在一起,肯定是石头之类的东西,这就对了,因为你已经锁定一个空间了。这个“砥”只有一个最根本的意思,就是磨刀石、细腻、平坦的大石头。我们经常有一个成语叫“水平如砥”,意思是平的就像磨刀石一样,其实磨刀石并不平,它指的是那个面很滑润。

分享到:
来源:济善书院  2014-05-19  5614 0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