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馆 吴小淮 摄
木活字排版 吴小淮 摄
浙江省瑞安地处浙南东海之滨,木活字印刷术掩藏在如今工商业发达的乡野山间——东源村里。
东源村,古称东岙,坐落翠岗之下,碧溪修竹环带,环境清幽。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馆就设在刻印世家王氏老宅内。9年前老宅被收购,修缮后建馆开放,庭院宽敞,馆舍古朴。
入馆门,只闻一股股墨汁芳香随风飘来。走进30多米长的客堂,只见一溜大长桌上有序排列着一应刻字用具,还有排好版的字盘。一边,有姑娘在整理已完工的《林氏宗谱》,贴粘鲜红封签。笔者别有兴味地注视着国家级传承人王超辉演示刻字。他左手握字模,右手拿毛笔,先在模面上反写一字;稍停待干,然后横细竖粗地下刀,左手不停转动字模,右手稳准运力,两三分钟即已刻到最后一捺,一个方正而庄重典雅的阳文“张”字便显现出来。
东源木活字应用老宋体。这种明清官府用字拓印在宣纸上,颇为得体与大气。要学会刻字,除了腕力与狠劲,重在一颗静定之心。王超辉伸出布满硬茧的右手:“没有四年五年的坐功与雕功,就干不了这活!”
东源木活字主要印制宗谱,从宋末元初以来已传800多年。王超辉取过一本宗谱,介绍了修谱工艺的三段:第一段厘清谱稿,第二段是备字印刷,第三段印本加工。其中包括20多道工序。王超辉说:“刻印成这么一本宗谱,道道检验,字字不差,得流几身臭汗!”说罢,他开始演示排版。他拣出“欢迎各位嘉宾光临指导,龙年共襄文化发展繁荣”等字模排放盘子里。每行用薄竹片隔开。排满行后,再用小木片插进空隙塞紧,务使木活字不会移挪松动。满版后还得认真逐字校对。他顶真地一字字读出声来,确认无差错,才转手上纸印刷。
先把印刷版上水,稍停再刷墨汁。他出手轻柔,用力均衡,使墨汁浓淡相宜。之后轻稳地铺上淡黄色宣纸,再用棕毛刷自上而下顺纸面拓印,腕力轻重适度。如此反复3次,揭起印纸,已成精妙的印刷品。
刻印世家的传奇
据历史遗存实证,雕版印刷由唐发展至五代,入宋而大盛。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了布衣毕昇发明创制的胶泥活字印刷术。元农学家王祯《农书》记录了他自己钻研改革的木活字。从此,这一新印刷工艺传遍浙江、福建、四川,并东传朝鲜。
元代政治失纪,百姓十分需要编印宗族传承、纲常联络的谱牒,木活字印刷术就被普遍采用来印制,史称“梓辑”。1324年,福建省安溪县长泰里士人王法懋为里人梓辑,广受欢迎。明天启年间,王法懋后裔王思勋等合族迁移浙南平阳北港翔源,子孙仍操旧业。清乾隆元年(1736年),王思勋四代孙王应忠又转徙瑞安平阳坑东岙,也以此营生,木活字印刷术便在这里落地扎根。按谱计代,王家从事此业从十一世先祖王法懋算起,到三十三世王超辉,已是第二十二代传人了。
东源王氏对木活字印刷工艺是严守古法,一丝不苟,务求口碑;对于技法,则打破保守限制,招收姻亲外姓,包括妇女。东源一带现有百余名谱师,其中外姓占了三成;还有十来个女性,最小的22岁,年长的已过八十。曹村林初寅的手艺传自其父林时生,林时生的母亲王翠花从东源王家嫁来,林时生跟舅舅王乙垣学艺,曹村林氏从此多了一种营生,林初寅现在是木活字印刷国家级传承人。
东源谱师除在瑞安本地编印宗谱,还外出浙南各县市甚至福建、江苏、湖北等省。外省跋涉相当艰苦,一应木活字印刷工具,外加生活用品等,都得自己肩挑手提。他们食宿在旧祠茅舍,短则数月,长则经年。待一本本精美族谱问世,主家摆酒“圆谱”时,谱师们披红绸、坐上位、听赞颂、纳红包、喝喜酒,几个月的辛劳也就随着震天的鞭炮声烟消雾散了!然而,前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印刷术被取代,东源谱师生存艰难,纷纷改行,另谋生路。
如今的木活字技艺传承人王超辉、林初寅、王钏巧、王超华、王海秋、张益铄、潘朝良等,都是少小拜师学艺,他们坚守祖业,竟有意无意地保存了木活字印刷术这项全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老工艺真考究
2001年,瑞安地方文化学者吴小淮采用他多年关注并跟踪拍摄的87位谱师的营生照片3万余张,编著了《木活字印刷技术》与《梨墨春秋——瑞安木活字印刷影像志》两书,使这项文化瑰宝重现世人面前;2008年6月,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我国申报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术”,将其列入急需保护的名录。
也正是从吴小淮的考察中,人们知道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的核心技艺十分考究,它重在四方面:选材有讲究,刻字有刀法,检字有口诀,排版有格式。
选材有讲究:木活字及雕版采用浙江一带盛产的棠梨木。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为下。”杭州和瑞安东源一带的刻印,字体精美合时,与其讲究取材相关。
刻字有刀法:一指字体多用繁体老宋;二指刻字雕盘一般选用坚硬的黄檀木;三指好刻工的各类大小雕刀,都是选用薄钢片自己打造,刀形刀锋顺手,注重行内称为“挑”的作用;四指刻前要写好字;五指练就手法与刀法;六指写刻有序:反手,先横、次直、后撇,“静心运气,功到字成”。据说刻一套宗谱万余个字模,良工要花一年多工夫,所以他们惜之如宝。
检字有口诀:这是木活字印刷成功的关键所在。据说,从王祯的检字声韵法至清武英殿排字十二地支偏旁部首法,都比不上东源流传应用的两首检字口诀“君王立殿堂”和“凤列盘冈体貌鲜”。前者的特点是把头脚左右偏旁同类、字形相近的字排在诗句的每个字下,后者拆分后可有141个偏旁部首。两口诀协平仄,方言念诵全押韵,通俗易记,便于操作,不管是内盘、送盘、外盘,按此入盘归类排列,好排快捡,版工喜用,因而代代相传,对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延伸贡献巨大。
排版有格式:一要求版材尺寸分型;二要求承载祖法,体式分明——指排印主体文本,或选欧式横行体(欧阳修创立)“选图后甲”,或选苏式垂珠体(苏东坡父亲苏洵创立)分大宗小宗之“五服支图”;三要求宗谱的序、跋、志、赞等文章要按通行古籍格式排版,不可随意乱套。其“界行”“隔山”“通栏”等都得齐整与固定,显得天宽地稳,行格明晰,美观大气。
木活字印刷术,让瑞安东源这个海隅村落一举扬名。今年,这里生产性的保护光大行动也已开启,重点是扶植用木活字技艺印刷一批地方文献。第一本繁体直排宣纸红装的《瑞安寨寮溪风景区述略》已初步完工,古色古香,煞是可爱。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