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国学人物
国学书院
国学专题
视频讲堂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国学 > 高等教育 > 正文

呼和浩特弘扬昭君文化 将草原文化名片递向世界

一年一度的“昭君文化节”又在“青城”呼和浩特举行。走在呼和浩特街头,处处可见与“昭君文化节”相关的宣传海报。两千多年来,围绕“昭君出塞”、“胡汉和亲”出现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在大青山脚下生生不息,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文化密码”?为此,中新社记者采访了两位多年来从事昭君文化研究的学者。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参事、内蒙古大学教授马冀认为,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和亲”,有记载的就有800多次。但“昭君出塞”与其他和亲事件不同的地方在于,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是势均力敌的,双方的动机是真诚的、平等的,就是希望达到和平共处的目的。

马冀说,昭君出塞两千多年来,草原上的各个民族都在传诵王昭君的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与其他出塞公主有很大的不同,王昭君自己是一个平民,出塞之后与当地百姓能够保持一种平等的关系,因此受到各民族的敬仰。古代中原王朝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最成功的案例就是王昭君,因为她把基础建立在民间,建立在民心。

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郝诚之表示,昭君出塞,以天下为一家;自愿和亲,使天下为一家。昭君文化所提示的“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层原因。这种“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就是跨地域、跨民族的文明对话的成功案例,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人心向背的历史选择,是中华和谐文化的丰碑。

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曾说过:“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正是因为王昭君在内蒙古草原受到各民族的爱戴,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呼和浩特市从1999年开始举办“昭君文化节”,至今已举办了12届,并逐渐将其打造为城市文化名片。

从昭君文化节举办之初,马冀和郝诚之就一直作为学术顾问参与其中。马冀说,全国的各种节庆活动很多,呼和浩特的昭君文化节能够独树一帜,在于它有坚实的理论支撑。每一届昭君文化节期间,都会举办昭君文化理论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和国外的学者共同探讨,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

马冀指出,昭君文化节通过大力宣扬昭君文化,进一步巩固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合作和和谐共处;进一步激励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内蒙古美好的明天。除此之外,呼和浩特市通过举办昭君文化节加强了与湖北、陕西等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同时也加强了同世界各地区的相互往来。现在,昭君文化节越办越好,规模和影响也越来越大,昭君文化节已成为呼和浩特全市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

郝诚之著有《昭君文化与民族经济》一书,在他看来,呼和浩特最早的涉外酒店叫“昭君大酒店”,最好的马头琴叫“昭君马头琴”,最早的药用黄酒叫“昭君黄酒”。热情、豪放、精明的内蒙古人在感受昭君文化深厚底蕴的同时,也享受着昭君品牌带来的经济效益。

这些年来,昭君文化节在招商引资方面卓效显著。2000年第二届昭君文化节期间,呼和浩特市共引进资金5.3亿元。而去年的第十二届昭君文化节期间举办的投资贸易洽谈会,协议引进国内外资金近550亿元。

尽管各种节庆活动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但马冀并不认同目前各地都普遍奉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他表示,文化不仅仅是“搭台”,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软实力,文化本身就是群众最需要的东西。

马冀说,中国的节日最重要的特点是群众性,一定要办成一个群众的狂欢节,一个节庆活动如果只有政府和企业的参与,老百姓没有享受到节日的快乐,这个节庆肯定坚持不下去。呼和浩特的昭君文化节,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意义,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并且坚持了这么多年。

分享到: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4-06-02  5472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