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国学人物
国学书院
国学专题
视频讲堂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国学 > 国学动态 > 正文

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引关注 考古如何走近大众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近期对秦俑一号坑进行的第三次发掘,再次撩动公众心底有关秦俑、秦陵的猜想,也再次点燃了公众对考古的关注与热情。此次发掘所采取的“边发掘边开放”的方式,让游客在欣赏两千年前古代奇迹的同时,见证着奇迹发掘的过程。在寂静的发掘现场,在媒体的镜头中,考古工作以从未有过的近距离真实呈现在大众眼前。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考古学传入,考古学科在中国建立并发展成熟的历程中,相继取得了诸多重大成果,国人为之欢呼,世界也为之瞩目。诸多带有传奇色彩的考古发现,像周口店北京猿人头骨、安阳殷墟、长沙马王堆、秦始皇兵马俑、广汉三星堆等,接连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近些年,新闻媒体对重大考古发现的竞相报道,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考古产生兴趣。考古学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大众对考古学究竟又了解多少呢?实际情况是,虽然大众对考古充满好奇,甚至有些人兴趣浓厚,但对考古工作和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误解颇多。许多人认为,考古工作者就是“挖宝的”、“研究古董的”,甚至还有人以为,考古工作者从事的工作与文物盗掘者类似。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考古工作与考古对象一样神秘。

考古与大众之间这种不协调的状况,原因大体如下:首先,考古研究中,普遍为专业性极强、艰涩难懂的术语,近年来考古学与新科技的结合,更使其报告日益技术化、程式化,可读性大大减弱,成为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也难以读懂的“天书”,甚至对专家之间的交流都构成了障碍,遑论普通民众?其次,学者们大多专心于考古发掘和编写发掘报告,在学术领域内孜孜以求,随着学科知识的日益精密化,专业人士更因精力有限而分身乏术,难以参与将考古学推向大众的实际举措。再次,联接考古与大众之间的媒介手段相对匮乏,仅凭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很难将考古知识和成果广泛地通俗化、大众化,而市场上畅销的所谓“普及”类考古图书,存在着一些误导公众的内容,考古普及图书佳作极少,致使大众对考古学的了解误区与困难不少。

需要肯定的是,考古学界已经为考古普及做了许多工作。从最初的撰写科普读物、普及考古知识、建议考古学向相关学术领域开放并加强交流,到提出考古学的大众化理念,直到今天倡导的考古普惠大众,前辈的努力已经为考古走近大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让考古进一步走近大众?可以综合运用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比如,图文并茂的通俗出版物、美观实用的考古网站、生动活泼的影视节目、触摸中互动的多媒体等,可以充分发挥文字在情景描述方面,美术在布景、设计等方面,音乐在声效方面,建筑在环境方面,影视在直播考古发掘现场、模拟场景等方面各自的优势,让考古在现代化的、多样性的传播展示方式中,带给大众全方位的体验。

普及类考古图书的出版尤其应该重视。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西安半坡》等一系列考古专刊,严谨又不失活泼,深受学界和大众喜爱。今天的考古学者是否也能够像前辈那样将论著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诚然,如业界所说,“用通俗的语言,将冷冰冰的出土文物、干巴巴的考古报告转化为活生生的文字”,绝非轻而易举之事。这需要考古工作者对于研究领域具有能够深入浅出的能力和相当的写作技巧。但也唯有专业知识的深入浅出,才能确保考古普及知识的准确性,让公众正确认识考古,充分享受文化成果。

分享到:
来源:人民日报  2014-06-10  5042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