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国学人物
国学书院
国学专题
视频讲堂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国学 > 基础教育 > 正文

西城三塔: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

天宁寺塔、万松老人塔(俗称砖塔)和妙应寺白塔(俗称白塔),都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内。这三塔分别是辽、金和元的建筑,是民族融合的见证,都很有意义。

天宁寺塔位于广安门附近。此寺初名光林寺,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创建。历经沧桑,现在的天宁寺塔,建于辽天庆9年(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它是密檐式砖塔,通高近58米。塔底部是方形的基础,塔身是八角形,13层逐层收进。塔身四面雕有拱券式大门,四个门上雕有佛像:南为如来,北是观音,东为药师佛,西是阿弥陀佛。作为罕见的辽代艺术遗存,它是西城区内辽朝的象征。辽朝设立了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五个京城。五京是行政首府军事重镇,也是商贸中心交通枢纽,有力地推动了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辽朝的雕塑、陶瓷和绘画等各个方面都有业绩,它的建筑成果尤为突出,天宁寺外,今日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建筑群和山西应县木塔等,也都是很典型的例子。辽朝在后期还以雕版印刷术刊印汉文《大藏经》,以纸薄字密而名,号称“契丹藏”或“辽藏”。

砖塔伫立在西四路口西南角偏南处,是为安葬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行秀(1166—1246年)而建立的。八角九级密檐式塔,高约16米。万松行秀得道之后,在万松轩聚徒讲学,世人尊称其为万松老人。金代明昌四年(1193年),万松老人应金朝章宗的召请,到金中都(今北京)入宫宣讲教法,受赐袈裟。元代定宗元年(1246年),万松老人圆寂,遗留偈语曰:八十一年,只此一语,珍重诸人,切莫错举。他被其学生们葬于砖塔之下。他的一个学生耶律楚材,也是著名历史人物,是诗人,还将辽朝寺公大师的契丹文长诗《醉义歌》,译成汉文,使其得以流传。他作为成吉思汗及窝阔台的重臣,一面阻止蒙古统治者伤害汉人与农田,一面大力宣扬儒释道“三教同源”的思想。他认为,三圣人教,皆有益于世者;以吾夫子之道治天下,以吾佛之教治一心。他的这种观念,是中国思想文化里的可贵财富。砖塔可谓西城区内金朝的象征。

白塔位于阜城门内,在元至元8年(1271年),经元世祖忽必烈钦定,由尼泊尔工艺师阿尼哥主持建造。今日存有寺院和塔院两部分。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世佛殿等。三世佛殿悬有乾隆御笔的金字扁额“意珠心镜”。寺中巨型木雕佛像、铜铸观音像和诸天像都是珍贵的物品。塔院前部是具六神通殿,东西两壁悬挂清代的8幅唐卡。后部有主建筑白塔——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覆钵式喇嘛塔(藏式佛塔):通高51米;塔身是覆钵形状;其上是相轮,13层圆锥体;再上面是华盖,悬挂铜板瓦、铜流苏和铜铃;最高处塔刹,是一个鎏金铜塔。白塔是西城区内元朝的象征。元朝建筑技艺高超。至元29年(1292年),元大都城(北京)建成,体现周礼之制,规模极其宏大。明清北京城就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在文化方面,元曲(杂剧和散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列的一代文学的名称。关汉卿、王实甫等人的杂剧——《窦娥冤》的悲壮,《西厢记》的深切,不但剧情撼动人心,而且标志着中国抒情文学向叙事文学的转型发展。元杂剧的演出,就活跃在西城什刹海一带的歌舞楼台上。

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与汉人农业民族来往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以风格看,中华文明北雄南秀的特点,更为鲜明。民族交流,促进文明,古今中外皆然。西城区内天宁寺塔、砖塔和白塔这三个宝塔,经常令人回想起中华文明发展中的民族大融合。

分享到:
来源:光明日报  2014-06-13  6824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