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长干寺地宫出土文物共1万多件,包括佛顶骨舍利、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等。长干寺地宫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深的佛塔地宫,不过在发掘中,地宫出现了塌方,“塔王”被请出来时,银皮鎏金由于氧化全部变黑,塔身收缩变形。
2009年,《南京报恩寺遗址地宫及出土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被科技部列入“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这是江苏文物项目首次被科技部纳入专项课题。经过3年多时间,8月16日,由南京市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等合作研究的项目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课题验收。
挖“模拟地宫”找坍塌病根
大报恩寺遗址内发现的长干寺地宫,一共出土了1.2万件珍贵文物和佛教圣物。南京市博物馆馆长白宁说,课题的核心内容是千年地宫。
“地宫是圆形竖井式,直径2.2米,深达6.74米。”白宁说,地宫由一层石块一层夯土的方式填充、夯筑而成,共39层,夯筑层的最下面就是埋藏坑。考古发掘期间,地宫内的土体出现过数次小范围坍塌。
专家们在原地宫南面20米远处,新挖了一个相同深度和直径的“模拟地宫”,“长干寺地宫保护属于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南京市博物馆保管部的王军说,模拟地宫建成后,让它自然坍塌,并进行监测,“造成地宫坍塌的元凶,主要是降水和地下水,尤其是降水。”
专家们想:有没有一种“不怕水”的土壤?研究人员使用桐油、石灰、水泥3种传统加固材料,以及烧料疆石和烧阿嘎土两种新型加固材料,分别与地宫遗址土样结合。这个方法与“转基因技术”相似,即便是降雨和地下水出现剧烈变化,仍能维持较高的土体强度。白宁说,未来千年地宫的保护方案,会按照课题组的实验来进行。这样既确保了地宫的原真性,又确保地宫不会坍塌。
“塔王”千年木胎将展示
2008年,银皮鎏金七宝阿育王塔被请出函,由于环境发生改变,“塔王”氧化变黑,相轮也脱落了好几个。
王军介绍说,塔王的保护是“脱胎换骨”式的,“说到底,‘塔王’是个木塔,外面加了层银皮鎏金。木胎吸收了大量的水,被请出来后,木质细胞收缩,从而导致扭曲、开裂……”王军表示,当时为了不让“塔王”瘫掉,专家们把千年木胎置换出来,内部用了和千年木胎材质非常接近的金丝楠木。
王军说,专家们对千年木胎进行了“还原实验”,目前已经成功完成了一部分。所谓“还原”,就是要让那些已经收缩、变形的木胎回到它最初的模样。
“未来,这些木胎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木塔,这个木塔也要在塔王旁边展示,让观众看看塔王究竟是怎么造出来的。”
丝织品“千年结”已打开
课题组的专家们还对玻璃、千年丝绸等文物进行了保护。
长干寺地宫出土的丝织品达到上百件,不少丝织品上还有毛笔字,这些毛笔字尽管已经有1000多年了,但依然很清晰。在“圣塔佛光——七宝阿育王塔特别展”上最新展出了4件丝织品,它们是这次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两块上面还有文字,写的都是礼佛的内容和礼佛的人。
“它们最初是包裹,放在地宫内,经过1000多年,已经固结,如果轻易打开,对这些宝贝难免造成伤害。”王军说,这些丝织品在地宫的时候完全浸泡在水里,这些水对它们形成了有效的保护圈,不仅隔离了氧气,还隔离了微生物对它们的分解。不过,取出来后,环境发生了改变,如果不保护容易造成损失。经过3年多的研究,专家们找到了特殊的方法,成功打开了千年结。
为文物打造特殊展柜
白宁说,目前专家们已经研发出了特殊的展柜,一共有10个,目前有两个已经用到展厅,其余的也将陆续到位。文物放进这些特殊展柜中,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微环境,跟睡在千年地宫内差不多。
白宁说,两个新式展示柜,一左一右安置在“塔王”两边,展示柜内没有任何光源,玻璃也特别厚。“这两个展示柜的密封性,要比其他展示柜好很多,柜子下面还有温湿度监控仪器。”特殊展示柜内放置的是丝织品。别看它们和塔王都有上千岁了,但保护环境却不一样,由于塔王最外面是银皮鎏金,所以微环境要求相对干燥;而丝织品则喜湿,所以微环境中的湿度相对大一些。
“用了特殊的保护柜以后,就可以根据每一件文物的特性,制定不同的温度和湿度,尽管是非常小的变化,但对文物的保护很重要。”白宁说。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