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国学人物
国学书院
国学专题
视频讲堂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国学 > 高等教育 > 正文

郑成功与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闽南文化是闽南人创造的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它是在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古老的闽越文化和外来文化而形成的。闽南文化内容丰富,色彩斑斓,不仅深深影响着一代代闽南人,并且随着历史上闽南人成批外迁而辐射到他乡异域。

我们知道,文化的传播,人口迁徙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大陆汉族移民向台湾迁移,唐宋即已开始。不过,直至元代,人数均不多。明代,移居者日渐增多。这些移民,绝大多数为闽南人,闽南文化亦随之被带入台湾。不过明末以前直至荷兰据台时期,闽南人徙居台湾数量仍十分有限。根据施琅《靖海纪事·尽陈所见疏》和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等有关资料统计,这一时期的台湾人口不到14万,而以闽南为主的汉族人仅为五分之一。直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情况才发生根本性改变。按施琅《尽陈所见疏》所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就带去军队及眷属3万余人。随后清廷实行沿海迁界,不愿内迁的闽南人大量入台开垦。据连横《台湾通史·户役志》统计,明郑政权治台20多年,台湾汉族人口迅速增至20万人,逐步演化为以闽南人为主体的社会,汉族移民以闽南文化为主体逐渐取代原住民文化居主导地位。究其缘由,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1624—1662年)发挥了极其关键的推动作用。

郑成功是泉州南安人,虽然生于日本,但自7岁回家乡泉州后,毕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闽南度过,深受闽南文化的熏染陶冶。收复台湾后,他依照明朝制度在台湾建立完整的行政机构,获得民众倾力支持,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闽南文化也获得广泛的认同。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继承父志,积极鼓励和推动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这一时期,闽南人大规模地将闽南方言、闽南民俗、闽南民间信仰、闽南戏曲艺术和典型的家族文化等带到这里,在全面开发和建设宝岛的过程中,彰显了闽南文化的先进性和影响力。

闽南方言是中原移民带入闽南的中原汉语融合闽南土著语言的若干成分逐渐形成的,是闽南地区的通行语言。闽南方言既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闽南文化的创造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闽南人向台湾迁徙,闽南话亦被带到台湾。荷据时期,闽南话已成为台湾的常用语言,与荷兰人力图推行的荷兰语相互并存。明郑时期,闽南人在台湾人口中渐居多数,闽南话在社会生活中已居主导地位。连横《台湾语典》称:“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现在台湾汉族的通行语言,所谓“台湾话”,正是闽南方言的变称;闽南方言为闽南文化在台传播创造了有利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内容繁多的闽南民俗,是闽南文化亮丽的地方特色。随着闽南人陆续渡台,闽南民俗亦被带往台湾。江日升《台湾外记》载,何斌逃离台湾,恰在“元夕”之夜。当时台南热兰遮城一带,十分热闹,“大张花灯、烟火、竹马、戏彩、歌妓”。这种节日景观与闽南地区几乎没有什么两样。不过,荷据时期,闽南不少习俗在台湾还是受到压制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闽南民间各种习俗,包括人生礼俗、婚丧喜庆、年节习俗、民间禁忌等,开始全面风行于台湾;从名称、形式以至内容,基本上与闽南如出一辙。例如,闽南农历七月做“普度”,这种习俗同样流行于台湾。《安平县杂记》载,“台沿漳泉遗俗,作普度盂阑会”。春节换桃符,元宵闹花灯,清明祀祖墓,端午竞龙舟,冬至搓丸子等等,闽南各种习俗在台湾获得长期沿袭。所以,高拱乾《台湾府志》“风土志”称:“凡此岁时所载,多漳泉之人流寓于台者,故所尚亦大概相似云。”

闽南地区宗教文化发达,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闽南的民间信仰纷繁复杂,俗神杂糅。渡台的闽南人,为寻求生存保障和精神寄托,不忘携带家乡神灵。荷据时期,闽南移民已在台南建了多座庙宇。郑成功抗清时,曾争取佛教支持,亦崇信闽南俗神,在收复台湾时,便曾奉祀妈祖、保生大帝等护航。因此,明郑政权推崇佛教,郑经建弥陀寺,时人陈永华建龙湖寺,台湾佛教由此兴盛。与此同时,闽南俗神纷纷入台,建起各式神庙,如供奉保生大帝的台湾慈济宫开基祖庙台南慈济宫,供奉妈祖的台南天妃宫及鹿港天妃宫,供奉关帝的台南关帝庙等。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台湾府志》载,当时已有宫庙32座,主要分布于台南、凤山、诸罗,大多为闽南人所建。由闽南人带到台湾的众多神灵至今仍为台湾民众广为信奉。

闽南人“好戏”,民间戏曲艺术丰富多彩,戏种很多,主要包括梨园戏、歌仔戏、木偶戏、高甲戏等,还有委婉动人的南音。荷据时期,泉州人何斌,曾从闽南请戏班赴台在私宅演出。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闽南戏曲纷纷跟进台湾。闽南最古老剧种之一的梨园戏,就是因为随郑成功渡台的沈光文招聘泉州梨园戏班赴台演出,从此根植台湾,成为当地最早流行的剧种之一。梨园戏以南音为曲调,随着梨园戏入台,南音也开始传入台湾。连横《台湾通史》载:“台湾之戏……七子班,则古梨园之制,唱词道白,皆用泉音。”台湾的歌仔戏,其前身是漳州的锦歌。随郑成功入台的漳州人把锦歌带到台湾,逐渐演变发展成为普及性很广的歌仔戏。《台湾府志》载:“二月二日或十六日,各街社里逐户敛钱,宰牲演戏,赛当境土神,名曰合福。”“合福”,正是闽南的民间传统之一。它表明,当时台湾的闽南社区不仅演戏颇为盛行,并且同福建闽南一样与酬神紧密结合起来了。

闽南曾是福建乃至中国家族制度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色彩斑斓的家族文化,同样随着渡台闽南人很早就传播到台湾。不过,郑成功收复台湾前,闽南家族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主要体现在浓厚的家族观念及家庭祭祖、扫墓等行为;而作为家族文化最重要构成部分的家族组织与制度,以及各种有组织的家族活动,由于诸多原因仍然受到限制。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许多家族渡台人数大量增加,人口的迅速繁衍,以及获取生存资源的现实需要,为家族文化的全面传播创造了重要条件,闽南家族文化在台湾蔓延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渡台的闽南家族宗亲,开始依照家族祖地的传统聚族而居,沿用祖地的郡望与堂号,因地制宜构建某种形式的家族组织,制定相应的家族制度,开展各种家族活动,如设置族田族产,创办族塾,编纂家族支派族谱,建造家族支派祠堂,祭祀家族祖先及家族保护神,举办各种家族公益事业等。例如,陈永华家族在台南的宗祠“陈氏家庙德聚堂”,就创建于明郑时期,亦是台湾最早的宗祠。

郑成功为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所开辟的广阔道路,影响非常深远。闽台两地共同构建的法缘、文缘、神缘和血缘关系,彰显了中华文化在宝岛的传承,打造了两岸一体的闽南文化,加深了渡台闽南人及其后裔与闽南祖地的关系。闽南文化成为海峡两岸一条无形的永远无法割断的精神纽带。

分享到:
来源:光明日报  2015-03-14  7621 0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