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原名《礼》,系记载古代礼制的著作,今本通行十七篇。汉人以其所讲为士所必习的礼节,称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晋人认为其所讲的并非礼的意义,而是具体的礼节形式,故称之为《仪礼》,与《礼记》、《周礼》合称“三礼”。历朝礼典的制定,大多以《仪礼》为重要依据,对后世社会生活影响至深。
《仪礼》主要记载古代贵族(包括国君、诸侯、卿、大夫、士)从成人、结婚到丧葬的各种礼节,以及其交往、燕飨、朝聘、乡射、大射等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按儒家的说法,人类之初,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人和人就要生出争斗。于是圣人制出礼来维持社会秩序,教人节制,教人平和,教人追念本源,感怀恩德,教人互敬互爱。这分别是制度之礼,宗教之礼,风俗之礼。可见,礼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是文化中国的核心内容之一。
《仪礼》开篇即是《士冠礼》,一个人成人,就意味着他开始独立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参与社会的各项事务。仪式是有意味的形式,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在看似繁琐的各项程序中,先民们表达对神明、对社会、对生活的尊重与热爱。据《史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圣人儿时的游戏都是制礼作乐,可见礼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其实在今天,礼同样非常重要。我们常说人要讲文明礼貌,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否合“礼”,就是他的精神文明水平高低的标志。所以,了解古代礼仪制度,对于今天来讲照样是有重要意义的。
《仪礼》版本甚多,有东汉郑玄《仪礼注》、唐贾公彦《仪礼注疏》、清胡培翚《仪礼正义》等。今据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整理。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