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未来,一切皆有可能,但也可能“一切皆空”。无礼无以立,礼像个导航图,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时,能够为人指点迷津,要想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中活得明白潇洒,不可不学礼。
被遗漏的必修课
当初孔子定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保障有志青年成才的“必修课”,而如今的青年们,自小到大,“必修课”也有不少,什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但实质上都只是知识层面的课程。
在考试唯尊的中国,在高考结束前,考试几乎管住了学生们的“必修课内容”,考试必修的有了,而成才必修的,或许就被遗漏了。要成才,不能光靠学校的必修课!
这就不禁令人好奇,古代六艺是怎样一个“成才宝典”?这里先来看看六艺之首——礼。
贵族的秘密:不知礼,何以立?
春秋时期,春秋后期鲁国司空孟僖子,因为不懂礼数而在随同鲁昭公出访,不能以礼处理外交事务,深以为耻,总是手足无措而深感羞愧。
随后,孟僖子曾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到孔子那里学礼。他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当今也有很多解决类似问题的课程出现,比如教你如何在酒局里敬酒说话等等。当然,孔子的仪礼课,教得可不仅仅是这些。
礼,表面形式是一套套的方圆规矩,内在蕴含着的是人的价值观。所以说,它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其实是一套安装在脑子里的判断系统,“人之干也”,决定着以什么方式来应对发生的各种情况。
古时对礼是如何界定的,姑且不论,而当今对青年的教育中,的确缺少对礼的培养。其实如果说现在的教育不重视礼,那是片面的,光从喊的口号里,什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看得出与礼同属精神性质的“德”依然排在榜首——但是个“傀儡皇帝”,更多的实权被高考需要的科目包揽,而不是成才。
“礼”是如何炼成的?
古时,礼的传授其实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学习礼仪,最大的秘诀就是演习,化到你的骨子里,成为一种习惯,变成一种气质,有“礼貌”。故地位有高低,但都有各自的仪轨可遵循。其实事儿不怕小,意思到了就有意味。
古代如此郑重其事的学习内容,似乎在当今社会之中,大部分群体中没有真正有意识的传承。这里的主体用“群体”而非“群众”,是因为其实难以用“社会上的指标”来断定谁是得了真传的,哪部分人就是刻意为之了。要说古时,有孟母三迁,虽然未必是孟母希望孟子学礼,但至少明白,学什么像什么,尤其是孩子模仿能力这么强的时候,那都是真去练啊!
礼,自知之明,知足能乐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精通礼数的孔子入了太庙,岂是不懂而问?而是反讽那些僭礼者的行为,“是礼也?”。懂得自己的位置,就没那么狂妄。这时候,人才会知足而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修习六艺,靠着六门必修课,游走天下。
今天,当时六艺之首的礼,却被冷落了。自信与希望,是青年的特权。对于青年,未来一切皆有可能,但也可能因为无礼,导致虽有一身的本事,却不能正确使用,最终不是一切皆有可能,而是一切皆空。
且看最近那几件,那复旦投毒案,觉得别人走路样子很牛就上去捅刀子的,觉得室友老抢着买单就是炫富而将其杀害的……哪一个不是在遇到“不平事”时情绪混乱,以至令自己走进迷途……
这些人为何这么极端而冲动?面对同一种情景,每个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反应,就是那套价值观在起的作用。而对大家正正经经进行价值观培养的,似乎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少有人有会听进去的公共课外,就没有太多渠道了。
不单单与人相处上问题多多,其实出行游玩,都离不开礼。人有七情六欲,如果“无礼以节之”,那就会出乱子了……凤凰游客“发乎情,纵乎行”,就把自己折腾下来了……
据凤凰县官方介绍,5月1日晚9点10分左右,凤凰县桃花岛篝火晚会跨河吊桥受力桥墩断裂,出现桥面倾斜,从篝火晚会散场的游客经过吊桥时落水。有报道称是因游客兴奋过度,摇晃桥面导致的。兴奋是可以的,失控的情绪却是危险的。
礼,迷途中的导航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起点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礼,是古圣先贤留下的一套人生导航系统,迷途知返乎?
简而言之,就是现代社会中,有意识去培养自己下一代学习礼仪规范的人少之又少,有意识培养又真有能力培养的,更少,而这样“营养成分不良”的一代长成之后,更难以保证他们还有闲情逸致去教导他们自己的下一代……
所以,时至今日,“家教”这个被人提起时,往往前面会加个否定词的概念。
结果呢?少了配件的机器出厂会有问题,没有礼仪熏陶的少年长成之后,其他能力强大了,心智未必成熟,遇事就容易偏激,越过界限的行为就防不胜防了。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