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国学人物
国学书院
国学专题
视频讲堂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国学 > 国学人物 > 正文

王选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人物履历

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

1958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

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6年2月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

人物生平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王选两度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获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的印刷界个人最高荣誉奖——毕升奖,被誉为“当代毕升”。

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教授倡导团队精神,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1993年,王选主动表示自己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今后的贡献在于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年轻人。这一年,他把三个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还随身带个笔记本,记录研究院每个年轻人的兴趣、特长、导师评语和进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潜能,给予他们一个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2002年2月1日,获500万元奖金。3月18日,北京大学从并不充裕的经费中拿出500万元,重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这一奖励在中国高校历史上尚属首次。

活动年表

【1979年 】

主持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主体工程,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底片。《光明日报》作了“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重大突破――我国自行设计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的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1981年】

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通过部级鉴定。

【1985年 】

高分辨率汉字字形发生器、照排机和印字机共享的字形发生器和控制器获得2项国家专利(与吕之敏等)

华光Ⅱ型系统通过国家鉴定,在新华社投入运行,并当选198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

华光III型系统问世,是我国第一个实用科技排版系统,获首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奖。

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获国家经济委员会表彰。

【1986年】

华光III型系统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被聘为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获得首届毕升奖。

【1987年】

作为唯一发明人,“高分辨率字形在计算机中的压缩表示”获得欧洲专利,编号EP0095536。

《经济日报》率先购进华光III型照排系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采用计算机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研制成功华光IV型系统,使延续上百年的中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得到彻底改造,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该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得首届森泽信夫印刷奖。

【1988年】

1988年7月,《经济日报》印刷厂卖掉了铅字,全部废除了铅排作业,成为中国第一个甩掉铅字的印刷厂。

1988年,华光IV型投入批量生产,由于采用了两块专用的超大规模集成芯片,性能比华光III型优越得多。

1988年12月15日,全国报协技术进步委员会和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在北京联合举办“北京大学华光电子出版系统技术汇报会”。王选向与会的400多名代表做了精彩的技术报告。

【1989年 】

 “高分辨率字形的高速旋转方法”获得国家专利(与吕之敏等)。

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获中国专利发明金奖。

【1990年】

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1年】

 “高集成度的字形发生器和控制器” 、“高速产生倾斜字和任意角度旋转字的方法” 和“一种适合单路和多路扫描的照排机输出正阴、反阳、及阳图的控制设备”获得3项国家专利(与吕之敏)。

华光IV型系统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特等奖。

 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和北大新技术公司联合推出新一代电子出版系统—“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即方正91型系统),这是王选和同事们研制的第五代产品。· 获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

汉字字形发生器在处理笔划交错情况时的一个措施” 和“分段生成报纸和书刊版面点阵的方法”获得2项国家专利。

率领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成功研制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并在《澳门日报》投入使用,诞生了世界上首次实现彩色图片与中文合一处理和输出的中文彩色报纸。引发我国报业和出版印刷业的彩色技术革新。

率领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通过卫星以页面描述语言形式远程传送报纸版面的新技术,被人民日报社首家采用,使我国报业跳过报纸传真机,直接推广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实现了报纸发行的全国同步、同质量印刷。

推出国内第一个基于 MS Windows 的中文专业组版软件。·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届政协委员。

出版《软件设计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年】

指导学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PostScript Level 2的中文页面解释器,与专用协处理器芯片相结合,推出第六代产品方正93系统,在香港《明报》的竞标中一举中的,此后迅速进入港澳台、东南亚、北美等地,迄今占据了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

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创造新成果。

【1994年】

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研制成功,由《深圳晚报》首家采用,由此引发了国内报业“ 告别纸和笔 ”的技术革新。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任主任。

获美国中国工程师学会个人成就奖。

【1995年】

中文电子出版系统再次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成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北大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王选任院长,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

出任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方正在香港以红筹股的形式成功上市。

决定研制日文出版系统,进军日本市场,依靠自主创新技术走向国际。

决定以研制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为契机,开发数字视频领域,进军广电业。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当选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荣誉奖励

王选教授因其杰出的科学成就,先后获得九项中国和欧洲专利,此外:1985年因研制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获国家经济委员会表彰

1985年 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在首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奖

1985年 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86年 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年 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1987年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 获首届毕升奖

1990年 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1991年 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奖特等奖

1993年 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94年 获美国中国工程师学会个人成就奖

1995年 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5年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年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1996年 获王丹萍科学奖

1996年 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 获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奖

1999年 获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

2001年 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2年 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4年以来分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及北京市劳动模范、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等光荣称号。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王选语录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给人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

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要善于“延迟满足。”

当人们对一个新的构思说“Can't do”(做不成)时,最好的回答是“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

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

一个好的科学家或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才能带领队伍。什么叫好人?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这一标准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

我的座右铭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

“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今后衡量我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骏。

中国的知识分子“价廉物美”,但如果长期“价廉”,可能会不再“物美”,要在报酬上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

我对方正和计算机研究所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希望一代代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以德、以才服人,团结奋斗,更要爱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上。

我想,真正的成功,还是要积累,和有绝招。我一直鼓励这些年轻人,需要长期积累和绝招,在年轻的时候就需要一种非常刻苦的精神,而且丝毫不能够急功近利。。我非常赞赏西方一句话,“心里想得诺贝尔奖,反而得不到诺贝尔奖。”我当年做的,根本没有想到金钱上的报酬、名誉上的这种荣誉,这个当时没有想到。所以我始终有这么一种看法:没有长时间的积累,没有好的洞察力和这种执著的精神,想成就大的事业还是有困难的。

分享到:
来源:网络综合  2015-05-09  23186 0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